古籍误读举例—谈谈古代汉语学习的重要性——“人文大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59讲







 

    524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孟蓬生应邀来我校讲学,于文科楼B417举办了“古籍误读举例——谈谈古代汉语学习的重要性”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九游真人平台|百度百科九游真人平台|百度百科、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主办。我院语言系徐前师、颜红菊、曾春蓉、丁志丛、李康澄、秦凤鹤等老师参加。

 

    “中国古籍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依据。其中,汉语文献无疑是中国古籍的大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所以阅读古籍,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古汉语常识。换句话说,古汉语知识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金钥匙。”孟蓬生研究员首先对古汉语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再根据“文字、语音、语法”等内容依次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汉语和汉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记录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超越语言文字而让人们获得如此完整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但由于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从而对该工具造成了许多误解。

 

    而后,孟蓬生研究员通过讲解例句和典故,让在场学生注意红色标出的部分字词,如“去”,“流”、天咸”、“馁之”、“乔诘卓鸷”、“隐约”等,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原文。讲解过程中,孟蓬生引用《晏子春秋·问》、《吕氏春秋·察传》、《春秋繁露·精华》、《左传·昭公三年》等古文选段对文字当中的“不识古字,不识僻字,不辨正误”的情况进行说明讲解。如《吕氏春秋·察传》中提到的“晋师三豕涉河”就体现了不辨正误的情况。其应为“晋师己亥涉河”,夫“己”与“三”相似,“豕”与“三”相似故引起了误读,而出现了语意的偏差。他还以“妇好”为例,讲述“妇好”本应写为“妇妌”。“妇好”见于甲骨文,是武丁的配偶,一般读为“好”。但实际上学过甲骨文的人都知道,周人主张“同姓不婚”,“好”应该是一个形声字,跟甲骨文的“妇妌”(指嫁给商国的刑国女子)类似。

 

    在孟蓬生研究员引经据典的详细讲解后,徐前师教授对其讲授内容进行了总结。徐教授说:“古籍误读现象十分常见,孟老师引用了音韵、训诂、古籍等材料,重点启发研究、留心常见问题,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后形成教义,进而提升大家对古代汉语重要性的认识。”

 

    在师生互动阶段,孟蓬生研究员与广大师生围坐在一起对字音演变、古代音韵学、语音的社会属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畅谈。同时也分享了他的日常学习方式,如自身平时积攒材料,发现生僻字进行记录和整理,材料成熟后写成文章等习惯。并寄语在场的学生:“言有易,言无难”,“看天下书不得妄下雌黄”。

 

 

    相关链接:

    孟蓬生,男,19614月生,河北省武安市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主任、《上古汉语研究(集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院辞书编纂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院特殊学科“简帛语言文字研究”学科带头人、院创新工程项目“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研究”首席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字谐声大系”首席专家。曾任《字源》编委、《辞源(第三版)》修订分主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审订委员会委员。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主攻方向为汉语史,论著涉及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多个方面。出版《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合著)、《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研究》(合著)等著作,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